第1132章争辩-《大魏霸主》
第(1/3)页
第1132章争辩
魏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,需要的钢铁机构也越来越多,对于钢铁加工的刀具就非常迫切。魏国北海郡三级匠师王吉安就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燕尾槽铣刀,熟练机床操作的朋友应该清楚,燕尾槽铣刀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,当这个机器被发明出来之后,就被立为国家级科技奖。王吉安被奖励邺城十亩五进大宅一座,而且每年拥有四千万钱的收入,哪怕什么不用做,就可以混吃等死。
当然,这只是魏国科技发展中的一个缩影。仅仅黄帝纪元四七九八年,魏国朝廷发放了科技进步奖励就多达财政支出的一成半,相当于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。当然这些创新发明给魏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可观。
但是这些科技只能缓解魏国人力资源的匮乏,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不过此时对于魏国来说雪中送炭的是,王丁找到了殷商十万大军二十五部的后裔,这些后裔数量足足多达四五百万人口。这些人口中适龄劳力却多达一百五六十万人。美洲虽然物产丰富,人均寿命非常低,平均人均不足三十五岁,所以壮年人群却非常多。
只是冉明想得太理所当然了,如果只是吸纳一个人或者数十上百人入魏国国籍,或许不会引起公愤。但是冉明想要将四五百万人口纳入魏国,朝廷里的大臣们就不干了。
不过,王简作为首相,是坚决站在冉明这一边的。他非常理解和领会了冉明的意思,但是这个思路刚刚抛出来,就让朝廷炸开了锅。对于冉明的离经叛道行为,这些朝廷的大臣事实上已经绝望了,无论冉明如何胡作非为,他们管不了,也无法改变冉明的意思,只能期待将来帝国的接班人。反正皇帝也是人,也会生老病死,只有将来魏国新皇或许可以把冉明的错误改正过来。
引纳美洲土著入魏国,这已经牵扯到了魏国的根本,华夏的原则底线,华夷之辨。朝廷里的大佬或是御史、言官,哪怕是国史馆或宏文馆中的学士,也出来刷刷存在感,他们出口成章,引经据典,争论不休。
冉明也被吵得头大。
“夷”原是华夏族族对非华夏族民族的统称,这个“夷”意是广义上的“夷”,从《禹贡》,《诗经》,〈淮南子〉等文献中可以看出只要是不同于华夏族的民族,不管是在什么方位都统统以“夷”来称呼,如《尚书.大禹谟》:“无殆无荒,四夷来王。”《淮南子.愿道训》:“禹施之以德,海外宾伏,四夷钠服。”《毛诗正义》:“幽王时,四夷交侵,中国皆叛。”这些“夷”均带有“四”字,则“夷”者是四方非华夏族的统称。
好吧,在古代中国人眼中,其实可以这样认为,除了华夏人,其他人都是夷,都是野蛮未开化的野蛮人。而野蛮人从汉字甲骨文中的字形上解释,夷,平也,从大,从弓。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解释,那就是在古代华夏先民,对于夷,都是驱逐和攻击,从精神上征服,从肉体上消灭。
华夏民族的征服之策就是存地不留人。非常不可思议吧,先古时期的华夏事实上就是中原一隅之地,而原本生活在中原周边的都是夷,这些夷哪里去了,其实不是被融合进了华夏民族中,就是被消灭了。非常不可思议吧?真以为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充话费送的?
首相王简的观点非常明确,那就是吸纳殷商遗民,可以增加魏国人口,入华夏则华夏。只是他这个观点刚刚抛出来,就被一群大儒喷了一头涂抹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