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零一章:你说什么?凤雏是真的?!-《三国:曹营谋主,朝九晚五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一日夜间。

    徐臻派出去的骑兵到达各地,罢免了两百多官吏,空缺出来的政务,并没有让百姓觉得可怕。

    毕竟新政屯田还一直在推行。

    田土庄稼、粮食的长势都很不错,只要田地还在,人心就不会散。

    这些年军屯下来,粮食多是上交给荆州各地衙署,百姓还有温饱。

    酒足饭饱,衣食无忧。

    逐步到了安定,现在徐臻的新政一来,还可以分田,日后更是可让聚集于此的百姓能够数代长存。

    他们当然不会轻易闹事。

    当然,士族与官宦之家就没有那么平静了,对徐臻的咒骂此起彼伏,雪片一般的书信飞往襄阳。

    为的是呼朋唤友,想尽一切办法,想要除掉徐臻,又或者是寻找庇护,想办法能够保住官位。

    而且,徐臻还将他列入“黑名录”的官吏全部公示,每个骑兵统帅到县地之后,都会张贴告示,以写明官吏之罪行。

    大多是玩忽职守,自命不凡之人,那现在就这不光是罢免官位了,连同名声也要大为受损,对于最是注重名望的士族而言,几乎是无法接受的下场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的襄阳,一团乱麻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蒯越、蔡瑁等人,写了一封表文上书衙署之中,为刘琮请求调任到青州之地,举家迁徙。

    根本没有管在外的事务,他们自保还来不及,没有人会出来给这些被罢免的官吏做主。

    襄阳聚集再多的人也要不到一个说法,名流之人更加不会来和徐臻纠缠,毕竟他们多少还是要点脸面。

    如果纠缠过多,难免会被人认为是为了区区一个官位而不要尊严。

    于是襄阳人一下子多了起来,仿佛市场一般,都是在议论此时,每走一段路,就可以遇到几位曾熟知的同侪之人。

    这种光景,好多年都没见过了。

    但是今天他们才明白,徐臻是来真的。

    因为公布出来的告示上,谁人擅离职守,消极理政,一目了然,还写下了“永不再辟”的字样,盖上的是丞相印和他徐臻的印章。

    除了天子的传国玉玺,其余印章都在其上,已经没有人能救得了他们了。

    看到这些时候,荆州这些官吏才明白仕途到今日就到头了,除了回归山林做个隐士,别无他法。

    手脚冰凉,心里瘀堵都毫无办法,只因刚好算是撞上了徐臻的新政制度,被他拿来开了刀。

    “这个徐伯文,并未过多任用寒门士子,也不是提拔他的党羽,是从北方调任。”

    “北方归附曹氏的士族,至少上百个,不知多少人在等着推举官吏入仕,只是在北方诸多州郡的官位早已饱满,这一闹,当真是给人腾了不少位置出来。”

    不少士人背着手摇头苦笑,心里紧,胸口堵,笑也算是言不由衷。

    “现下,马氏早早投奔,恐怕都已经奔为心腹了,你们慢了数日,无可奈何。”

    “诸位注意没有,徐臻一个太守都没动,罢免的官吏全都是县令,以及各县的小吏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为何?”

    “以此开刀,杀鸡儆猴!定然是如此,我等本就势单力薄,尚且还需政绩来证明才干,日后好闻达天下,现在反倒丢了官,还被人抓住把柄,从此身败名裂!唉!”

    “不,诸位恐怕想得太过简单了,如此单纯,怕是没看懂徐臻之计策的精深用心!”一些人还有别的看法,也提出了更为深层次的猜测。

    “打压我等,不动太守层次,的确是为了杀鸡儆猴的目的,可同时,也是为了在一夜之间,让士人知晓,听从荆州大族之言,一旦有祸,这些大族根本保不住任何人,这敲打的仅仅只是那些二千石吗?”

    “乃是整个荆州士人,不能再依赖于这等姻亲盘根的大族举荐之恩,没有用啦!如今朝臣代代更迭,徐伯文此举,便是告知我等当年举荐之恩不算什么,真正出了事,牺牲的永远是我等小吏!我本全心为民,只是听从了某些人的命令!却遭致如此祸端!”

    “此恩情岂非诸位的催命符?如此入仕,等同于在得到官位的瞬间,也将自己的命脉交由他人掌控,随时可去牺牲,岂非为鹰犬呼?!入仕为官,士族查其清廉品行!”

    “可若是士族高贵者本身也品行不端呢!?谁可管辖?!”

    大街之上,有不满者大声呼喊者,喊出了很多人的心声。

    察举在最初,乃是为了让官吏能够律己行策,为民治理一地,可让一国之内,国泰而民安,所有政策都是稳步推行,不会有所动摇。

    当然,在这数百年之后,也慢慢变了味道,和当年全然不同,已经成为了大族之中,弄权捏势者,掌控官吏的一柄权杖。

    这便是一直成风数百年的“举荐之恩”,这也是曹操现在在许都,对司马氏如此恩宠的原因。

    司马懿两次拒绝入仕,曹操都没有追究,继续给他们家族封赏。

    就因为当初曹操做的洛阳北部尉,便是司马防举荐,然后才有了后面痛打宦官、士族甚至是皇亲外戚的“五色棍”。

    但这些人虽喊了出来,却没有太多人敢附和,只是用看傻子一样的眼神,远远而观。

    如此,真正聪明的人又开始思考徐臻做这些事的真正目的。

    而这个时候,一位荆州士人之中培养出来的有大智慧的高士,已经通过马良见到了徐臻。

    “见过车骑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